據了解,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正按照“持牌經營、合法合規、權益保護、包容審慎”的原則持續推動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作,結合大灣區實際加強創新監管工具應用,引導持牌金融機構、科技公司守正創新,賦能金融提質增效。該行表示,將全面運用更具穿透性、專業性的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強化對創新活動的包容審慎監管。
從此次公示的項目不難看出,金融科技助力提升服務實體經濟水平的作用越發突出。例如,廣州銀行、巨杉軟件基于大數據、多模數據庫等技術構建貸款輔助審批風控系統,實時分析和挖掘行內外數據,結合線下審核信息生成風險評價結果,縮短小微企業貸款時間;廣州中國科學院軟件所、招商銀行廣州分行等利用區塊鏈技術搭建可信聯盟鏈,通過將報關信息等上鏈存證,輔助招商銀行開展貿易真實性核驗,為進出口企業提供更加安全、便捷的收付匯結算服務。
“這些項目利用多個機構間的多維數據,通過機器學習和區塊鏈等技術,在平衡保護個人隱私、數據方數據安全和權益中深入挖據數據內在價值,務實有效地解決現實痛點,提供了一種更高效識別、預警風險,及時控制風險,并為小微企業提供便捷融資的新方式。”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道富表示。
此次公示項目的一大亮點為探索監管科技應用。筆者了解到,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廣東省分局、廣發銀行共同申報的“基于知識圖譜的外匯違法違規風險行為識別應用”項目,通過神經網絡、知識圖譜等技術構建廣東外匯非現場檢查系統,運用外匯違法違規風險行為識別模型、關系網絡等方法實現數據的規則化分析,穿透業務表面捕捉信息指標之間的關聯性及規律性,及時發現可能存在的違法違規線索,為防范化解風險提供有力保障。
此外,面對層出不窮的電信網絡詐騙方式,農業銀行廣東省分行運用知識圖譜、機器學習等技術構建涉詐風險輔助識別系統,融合應用行內數據和公安部門電信網絡詐騙黑名單數據,通過特征分析和樣本訓練構建涉詐風險識別模型,輔助銀行更快識別潛在涉詐風險客戶,并對相關高風險交易進行風險預警,有效避免客戶資金損失,保障人民群眾財產安全。
在深圳未來金融研究院院長杜艷看來,上述項目以數據為基,科技賦能,充分體現了科技對傳統金融的模式變革、產品變革、風控變革,擴展了用戶的廣度和深度,增加了金融機構對于各類風險的防控能力,使得金融更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的需要。
南方日報記者 唐柳雯 通訊員 李武誕 莊光耀